历史背景: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圆口,直颈,圆鼓腹,平底无足微凹。天球瓶因形似天上的星球故名。口沿下饰卷草纹一周,上下各加饰青线二道。圆腹通体绘磅礴气势之三爪巨龙,张口、吐舌、露牙,双目圆睁,四肢伸展,龙身画满鳞甲,雄武矫健,颈部、隙地则饰十字云纹与三出云纹。釉色浓重带灰,多处有褐绿斑及褐绿、褐黄、铁褐结晶疵斑,鳞甲尤甚,青花釉内满佈大小气泡,疏朗晶亮。釉面莹润,白釉泛青。胎骨厚重,圆体、颈部均见拉坯遗痕,底部露胎无釉,胎质细腻。永乐、宣德年间,盛行烧製大型器,如天球瓶、扁壶等,而天球瓶尤盛于宣德年间,纹饰以云龙、波涛龙纹、花卉纹等最为常见。
宣德时期是青花瓷烧造的黄金时代,所用钴料主要为进口的“苏泥勃青”,由于其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因此烧成后青花色泽浓翠,釉面出现铁黑色斑点,极富特色。这种“青料”在中国最早使用于元代,明代由郑和数次“下西洋”带回,继续传承了元代青花发色用料的特点,明代中期以后,“苏泥勃青”消耗殆尽,青花用料由其他代替。
明代官窑瓷器并非只有皇帝独自享用,其还用于大量赏赐予朝廷重臣、宗教领袖和礼仪邦交之国元首,其烧造量之大,唯宣德时命御窑厂一次就烧造数十万之巨。皇帝不可能都使用大量黄金、白银赏赐功臣、重臣,宫廷定制瓷器非民间可得,乃皇家之器,经常被大量用作赏赐品。
值得一提的是,蟠龙纹天球瓶在市场上的价值一直居高不下。这不仅仅是因为其精美的工艺和华丽的外观,更是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古玩艺术品市场而言,这种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品永远都是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焦点。而正是因为这种价值的存在,使得青花蟠龙纹天球瓶成为了古玩艺术收藏品中的翘楚,备受世人瞩目。